姓名 * ! [姓名] * 必須填寫
電郵地址 * ! [電郵地址]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請填寫有效電郵
組織 * ! [組織] * 必須填寫
預計參與人數:* ! [預計參與人數] * 必須填寫
地點:* ! [地點] * 必須填寫
請問您為甚麼有興趣邀請這故事人物作分享嘉賓?
其他問題/意見
遞交 取消
真人網絡非常重視閣下的私隱權,因此制訂有關保護政策,為閣下提供周全的保障。閣下使用本計劃網站之各類服務均受此私隱政策聲明列載的條款所規管。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資料(包括閣下之個人資料)前,請小心閱讀此私隱政策聲明。
閣下有義務提供本網站要求的個人資料作登記或參與活動之用,除部分可選擇性填寫的資料除外。
* 必須填寫
電郵 * ! [電郵] * 必須填寫
網址 * ! [網址] * 必須填寫
我有以下回應/補充 * ! [我有以下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附件
1996年正值香港回歸前夕,Ivy從桂林來港,入讀小一,整個小學時期都與父母在一間位於中環,面積只有一百多呎的板間房內居住。整個單位有三個房間,廚廁共用;一個房間和客廳都是女房東的,另一間被兩位男士租用作木工工作室,剩下一個房間就是Ivy一家三口的。
Ivy憶述那個共用廁所環境非常昏暗,窗戶對着天井,往外看就是特別多的蟑螂老鼠,如廁時也經常看見不同昆蟲出沒。她家樓下是賣魚檔,對面是茶餐廳,茶餐廳的排氣口正對着她家窗戶,聲音吵且氣味重。
生於內地的Ivy是家中獨女,從小就個性獨立,「小時候媽媽就教我如何煮飯還有簡單餸菜,但當年來香港後廚房裏配備的是火水爐,對小孩來說,要獨自使用非常困難。」洗澡是另一難題。以前廁所並沒有安裝熱水爐,水龍頭只會出冷水,想洗澡就要去廚房使用一個容量2升的電熱水壺,注入清水,待加熱完畢後把水壺提到廁所去,這對尚是小學生的Ivy而言亦具有相當難度。「光靠我自己洗不了,所以那時候經常是一星期才洗一次澡。爸媽平日要上班,只有周末放假才有時間幫我煲熱水。」一星期一次洗澡,於現今生活而言是多麼匪夷所思的事情,但隨着Ivy娓娓道來,彷彿這只是一段不能更平凡的童年日常。
Ivy父母為了多掙幾個錢,選擇了工資比較高的夜班工作,爸爸是電工,媽媽在餐館洗碗。這樣就造成她們家獨特的作息及使用空間模式:爸媽白天在家休息補眠的時候,Ivy去上學;她放學回來以後,爸媽已經外出工作了。「挺有趣的,我們很少三人同時在這小空間活動,大部分時間我都可以獨佔整個家,所以我從沒覺得住的地方很小很侷促。」
父母經常不在家,只是小孩的Ivy即使再獨立也有需要幫忙的時候吧?「現今生活鄰居之間大多不怎麼來往,反而小時候在一個共用空間生活,大家總會碰面交談,包租婆也不時關心照顧我。例如有一次我從上層床格下來的時候失足了,掉到地上,手臂被床架刮出一條長傷痕,我一下子嚇呆了,都不懂喊痛,是包租婆聽到聲音就衝進來查看,然後為我處理包紮。」
Ivy表示那段板間房時光讓她知道凡事都有不同觀點角度,到現在長大成人投身社會以後,也懂得時常考慮別人的想法,同時又不拘泥於社會規範印象,「後來爸媽安排我轉到另一所環境更好的學校,裏面大多是來自中產家庭的學生。有一次上課,老師講到『家』這部分,要大家舉手示意。很多同學家裡都有兩個房間,只有一個房間的同學們似乎都會被取笑,我就不敢讓同學知道我家裏一個房間也沒有,當老師說『家裏有一個房間的舉手』的時候就舉了。那時我就明白原來別人是怎麼看待『家』,自己也沒有特別差的感覺吧,就是認清別人都會有一些既定印象,而我知道實際上是有更多既定框架以外的可能存在。」
曾經的艱苦居住環境似乎都不太難倒Ivy,那她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又是甚麼呢?「我覺得自由最重要,尤其是精神上的。可能因為我小時候的生活吧,經常獨自在家,爸媽也不太緊迫管束我,我可以自由支配整個空間,東西想怎麼放怎麼玩都可以,全部都自己決定。」童年的經歷造就了一個堅強獨立又重視自由的Ivy,對於鄰里關係頗有想法的她希望在工作上努力耕耘,為居民服務,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美好社區。
撰文:陳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