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络非常重视阁下的私隐权,因此制订有关保护政策,为阁下提供周全的保障。阁下使用本计划网站之各类服务均受此私隐政策声明列载的条款所规管。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资料(包括阁下之个人资料)前,请小心阅读此私隐政策声明。
阁下有义务提供本网站要求的个人资料作登记或参与活动之用,除部分可选择性填写的资料除外。
在乐施会的剧场,舞台灯光亮起,饰演老师的演员即场请台下的孩子们默写中文。这班高小至初中的小观众,在纸上写着「游泳」、「开心」、「课室」等简单字词,边写边直呼好容易,又看着台上「英文人」姐姐把简单词语,写成不似字形的笔划,不禁失笑起来。
孩子们称广东话口音不纯正的Mujahida为「英文人」,却不知道她这次以广东话演出剧场、接受访问,是刻苦学中文几年的成果。
Mujahida在剧中像个目不识丁的女生,面对学校老师的中文默书,她只能写出几个笔划零落的点竖撇捺。(图片来源﹕香港01)学校、亲友称「唔识中文都ok」
Mujahida在香港长大,接受本地教育,但因为幼稚园至中学皆就读以英文为教学语言的学校,老师不教中文,身边的亲友亦为少数族裔;没有语境、没有与华人相处的生活场景,她因此多年不谙中文,只晓得开口说「唔该」、「唔好意思」、「呢个几钱?」几句日常用语。
她说中学时跟随学校带团参观香港的外资企业,「老师同我哋讲,香港系国际城市multicultural city,你哋揾啲国际公司做嘢,他们都接受(聘请),所以你哋唔使学中文都得;甚至身边亲友都话唔识中文都ok」。小女孩曾经以为不懂中文也能求职维生。
故事讲到Naveed从港大商科毕业后求职,希望当经理,雇主面试时指他中文只有GCSE的成绩,而且认为聘他这南亚人,或对公司很麻烦:「佢哋好多嘢唔食得,又每日要『拜神』。」(图片来源﹕香港01)成年后才学中文 苦练广东话几年
中学毕业后,她四处求职,雇主面试时劈头第一句便问她懂不懂中文,「我才发觉死啦,我一个中文字都唔识!」后来她找到一份全职,聘请她的是一间关注少数族裔议题的社企,认为他们同样在香港能发挥所长,于是教Mujahida中文,又让她上不同兴趣班试试。
Mujahida不久负责带社区导赏团,消化大量资料后,硬着头皮亲身以广东话跟参加者介绍元朗和深水埗,两个少数族裔聚集的社区。直至这天,Mujahida终以流利广东话在剧场说出对白、在演出后跟华裔孩子谈自己的族裔。
亲身演绎难堪场面 「想观众听我哋心底读白」
除了默写中文字,剧场有几幕上演南亚裔求职时遭歧视、指骂的情节:饰演于港大毕业求职当经理的巴裔男生Naveed,因只应考英国制度的GCSE(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中文科,被雇主要求转职当司机。一个老伯在公立医院指责Mujahida是「占用公共资源」的「差妹」。
Mujahida说这些剧情全为她同乡遇过的真人真事。「大众多数可能以往从新闻故事、工作坊或社区活动,略知我们在香港的困难,这次我们在公众面前重演,想现场感受我们那些尴尬不堪的处境。听吓我们内心读白。」
剧终,一班演员与小观众围着交流,孩子们很多疑问,Mujahida与Naveed都耐心回答,例如介绍自己通晓的不同语言,为何中文是她的第六种语言。(图片来源﹕香港01)演出后,剧场设真人图书馆环节,Mujahida与同剧的巴裔男生Naveed,与小观众围着交流,有孩子看着二人的皮肤问「你哋系咪香港人啊?」Mujahida和Naveed自言当然是香港人,从他们在港的祖先说起,提及各自祖父和父亲如何离开巴基斯坦,来港谋生、落地生根。
无法重回巴基斯坦 盼下一代中文语境成长
Mujahida记得以前曾听过一道令她难堪问题。「他(观众)语气很offensive(冒犯)问我们既然在港生活困难多多,何不滚回乡?」Mujahida:「我已习惯香港生活方式。这里即使快到两分钟一班地铁,我们也会冲门上车,亦对生活的想法和节奏与巴基斯坦完全不同,那里的人一天只完成一件事,我无法再回巴基斯坦了。」她语速很快地说。
可惜少数族裔在港生活,多被边缘化。17岁的Naveed说有个观众曾问他,若现时他已面对种种困难,他的下一代将来又如何在香港求存。「我听完当场哑咗,唔知点答好。可能我第日畀啲仔女同其他华裔学生一齐学中文,因为佢哋迟早都要学广东话加埋普通话,我想佢哋可以自细就喺屋企讲,喺中文语境长大,咁就同本地人少啲语言障碍同文化差异。」
非华语生学中文可先操DSE卷?
Naveed觉得,少数族裔学中文,情况就像华语生学英文般困难。「但我有个华人同学佢今年DSE英文攞咗5级。佢英文可能都系麻麻,但靠操卷,睇住答案分析题目点做就答中,我哋少数族裔都可以咁学中文。」
Naveed操流利广东话,但一份中文剧本依然有一半看不懂。上月刚文凭试放榜的他,没应考中文科,因学校早已安排他们这班非华语生应考GSCE中文科,成绩亦及格达标。纵使两间本地大学接纳非华语生以此成绩取代文凭试中文科,但Naveed很多同学在放榜后仍选择负笈海外,不欲留港升学与中文「搏斗」。而Naveed则因数学科不达入大学门槛,无缘参加联招(Jupas),将升读副学士,亦正烦恼毕业后求职如何是好。
巴裔女生:学校和政府低估我们的能力
演出最后,Mujahida介绍伊斯兰教女生包头巾的文化,即场请小观众试包感受她们穆斯林的装束。(图片来源﹕香港01)如果能够重来,Naveed:「我想学校系慢慢推进我哋学中文、考DSE中文科,而唔系GSCE。」身旁的Mujahida点头。「学校和政府有时或许低估了我们这班少数族裔,You have to give hardship to ethnic minorities,你告诉我们要努力学好中文,我们最后未必取得高分,也至少考得中等的分数;但若一开始让我们读简易程度的中文,我们永远也只在那程度。」
Mujahida和Naveed希望像香港的华语生一样获公平对待,而非被称为「差仔」、「差妹」,于教育和联招制度获优待。「我们只是肤色不同,但内心和想法跟华裔港人是一样的。」Mujahida说。
社企:在港少数族裔不是等人帮的族群
关注少数族裔议题的社企WEDO GLOBAL的其中一个创办人黄静虹认为,不少少数族裔其实渴望被看待为「正常人」、应考「正常」程度的中文科。「如果他们读毕容易的中文科才发觉社会不认受,不如一开始让他们认清残酷现实:你要学好中文、要识打中文字!这可能是对他们更公平的做法。」
她指现时政府正加强非华语生于中文科第二语言政策的支援,不少幼稚园亦开始教南亚孩子中文,亦有更多组织协助在港少数族裔融入香港。以她的机构为例,近月正研发教少数族裔使用九方中文输入法。「如果佢望住个字,可以打到出嚟,对佢哋嚟讲,系一个好大嘅技能力提升。我哋觉得少数族裔唔系净系喺社会上需要被帮助嘅人,佢哋系可以有梦想、有贡献、有自己想做嘅嘢;只系我哋需要畀个环境佢哋,等佢哋可以讲自己嘅故事、喺香港工作贡献。」
本文获《香港01》授权转载
原文连结: 苦练广东话 巴裔女生用话剧演绎在港困难:想做正常港人
原文刊登日期﹕ 2018-08-12
记者﹕林可欣
摄影﹕林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