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于结他的世界
Smith,自中学开始教结他;毕业后曾任文职数年,最后还是钟情结他。茶座一开始,Smith为我们介绍几张相片。
第一张相片,是三年前Smith与两位朋友的合照。一位朋友教小提琴,另一位朋友教结他,是Smith教结他生涯最初认识的两位朋友。看到他们成功全职教乐器,Smith受到启发走上全职教结他之路,至今已八年。
第二张相片,一位小朋友在弹奏夏威夷小结他Ukulele。不少香港家长认为结他只为乐趣,与小提琴、钢琴等的期待大大不同。Smith指十个学生里面,只有一半是真的学习得到,其余一半平日没有练习,Smith形容自己是「陪练员」而不是老师,挺气馁。这位相片的小朋友只有四五岁,即使弹奏生日歌也不太开心,因为是被父母逼来的,而这情况挺普遍。其他乐器如小提琴和钢琴等,即使考试父母也会逼他们练习,但轮到结他有学生会直言考试期间整个月都不来,学习进度进一步被拖慢。
第三张相片,一群小朋友拿著小提琴,与教他们的老师,还有拿著结他的Smith,跟亚洲电视儿童节目主持人合照。Smith分享这相片,是因为小朋友练习足够,认真又专注,心里很羡慕,朋友的学生用心练习,对比自己的学生落差甚大。第四张相片,Smith跟这位儿童节目主持人合照,形容跟明星接触,是一个难忘的经历。
主持问与其他乐器的比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Smith满十八岁便开始教结他,最初满腔热诚,投身行业两年后发现事与愿违。Smith钟情于结他,只因「结他可以独奏,又可以伴奏,又可以夹band,一群朋友一起玩很开心。」然而教结他时,学生以为学两个月八堂课,便可以公开弹奏,再问学生有没有每天练习?学生却说时间都花在玩游戏机上。Smith评估,自己的学生当中,大约六成是被逼来学习。
主持问有没有跟Smith期望较相近的学生?Smith分享有位学生,因见韩国偶像弹一首歌很好听,Smith以为他学完那首歌便停止,结果他学了五年,快将考八级结他(八级程度等于可以当老师教结他)。Smith欣喜学生跟自己相似,肯努力练习。Smith喜欢与这位学生交流,因为他主动提出自己的喜好,Smith可以按其喜好的曲目教授需要的技巧。另一位学生只学了半年,但因为这位学生勤力练习,原本Smith预期要用两三星期练习的曲目,他用一星期便练习到了。
除了琴行收生,Smith也跟中介收生,或由学生私人介绍。Smith认为私人介绍的学生比较好,即使是家长驱使子女去学,也较有心机督促子女练习。不同渠道收生有分别,原来跟学习地点有关。子女在琴行学习,家长可能像托管般只想放下子女;老师上门教授,没有了托管的作用,较易招收到有意学习的学生。透过琴行收到七八成学生,Smith在琴行教也减省行政工作,私人介绍学生则可遇不可求。
面对以上景况八年,Smith坦言已经习惯,但亦希望寻求突破──发展网校。Smith认为网校较能接触到有心主动学习的学生,未来期望减少琴行学生,增加私人教授和网校学生,Smith期望把时间放在网校,找那些有心跟自己学习的学生。
到故事交换教事环节,Andy问如何面对被逼学习的学生?Smith会了解学生喜欢的偶像和曲目,尽量令课堂有趣,学生可以有一些学习;试过有学生坐著对峙三十分钟,Smith保持沟通,几堂课后学生也真的弹到一首歌,之后便没有再学。Kimling是Smith的学生,认为Smith教结他很有热诚,有时候比自己还要兴奋,也尝试按自己的程度加入特别的元素,Kimling欣喜遇到Smith老师,会把结他的乐趣尝试带给学生;即使工作忙碌没有练习,Kimling仍渴望上课与结他连结,可以忘忧和唱歌。Chitat问办网校的源起,Smith指线上学习也是大势所趋,也开始跟学生分享这讯息,有全职工作的成人学生可以帮忙传给朋友,Chitat表示真人图书网也可帮忙宣传网校。Kimling表示Smith听歌后即兴弹十分厉害,自己喜欢结他可以自弹自唱和随时转调,又表示结他是一个可以学一世的乐器,网校正好配合此需要。问Smith学结他的乐趣?Smith享受专注练习结他,不希望受到打扰,弹结他时进入自己的世界,演出时被赞赏也有满足感。Chitat问弹结他的专注和热诚,Smith说自己的确有热诚,但因这八年的挫败磨灭了,而其实自己不喜欢做文职,也不喜欢读书,宁可多进修结他。Chitat听到Smith教结他八年也继续坚持,想到自己曾当几年自由工三年便转回做全职,问火热的心何来?Smith表示不想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未到终点便继续努力。Kimling说在教会伴奏时弹到手指痛,按每一粒音都如切割手指般痛,问Smith演出时有没有遇到这问题?Kimling看到Smith的手指有著以毫米计深的线坑,说「痛的话,换一个手势,希望以手指不同位置按弦线,手指再抗拒,就以整只手整个上半身的力沉下去」,这份坚持让Kimling看到即使辛苦即使痛,也弹下去才能获得成果。Lulu印象深刻的是学生被逼去学,而Lulu其实儿时想学乐器却没有机会,也欣赏Smith的感染力,把兴趣变成职业。
是次茶座,感谢Smith真诚的分享,让我们认识弹结他和教结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