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络非常重视阁下的私隐权,因此制订有关保护政策,为阁下提供周全的保障。阁下使用本计划网站之各类服务均受此私隐政策声明列载的条款所规管。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资料(包括阁下之个人资料)前,请小心阅读此私隐政策声明。
阁下有义务提供本网站要求的个人资料作登记或参与活动之用,除部分可选择性填写的资料除外。
张洪秀美看着今次摄影展览的黑白旧照就能想起20多年前的情景。她1986年开始协助在港的难民,那年,港英政府以人道理由,宣布香港为第一收容港,接收数以十万计的越南难民。开初她在屯门虎地的难民营,后来为难民四处奔走,安置他们到不同营区,提供足够粮食和床位,更为他们找工作。
摄影展的相片大部分都拍卖,收益支援励行会的难民服务。(图片来源﹕香港01,张浩维摄)
难民等分床位及工作
「那时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有些工厂北移,本地人工资贵呀,而当时香港经济转型,本地制造业兴起,需要大量工人,我就说我这里有很多人可聘请。结果一车车送他们到深水埗、观塘等地方上班,有些车衣、跟车搬运,什么劳力都做。我就在前面reception台替他们签约。」张太指着自己办公室的前台接待处说。她的办公室今天仍是位于九龙湾的励行会总部。当年的启德难民营就在旁边,逃难的人个个蹲下排队,等候分配床位入住。
张洪秀美站在励行会总部一幅由难民绘画的墙前,回想自己是马来西亚华侨,在英国生活过,也是1980年代跟丈夫移居香港,她不时问:「为什么同是从异地来港,难民的地位和身份当年被视为较低?」(林可欣摄)
越南难民在香港等待西方国家甄别难民的资格,符合甄别标准就可转往如英美加等国家定居。张太至今仍其中几个家庭有联络。「有几个少年10来岁时视我如妈妈,叫我Mei姐,我那时27岁。」过了20多年,张太说,这几个少年有的在温哥华已学有所成,有的自己做生意,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见到他们过上好日子,心底很高兴。」
获安置往英国 廿年后再回港定居
还有个女孩叫Farah Dang,1981年在启德难民营出生,10岁便随家人移民至英国过生活。「母亲叫我努力读书,一定要努力读书。我终有了奖学金,考上了大学。」Farah说。她在英国的银行工作了10年,结婚成家后,10年前又回到香港定居,今年已30多岁。
她这天看着当年难民营的相片,不禁哽咽说:「原来我曾在这里生活,这里保护和收容过我。这里提醒我要谦卑做人过活。」Farah在启德难民营的儿时回忆模糊,只记得一家人就与其他难民同住一个大房,各人睡到碌架床,共用厕所和厨房。她无法忘记自己的出身,回香港住这几年,她常到街头和天桥底,做义工关心当年从越南逃港,其后滞留香港的露宿者,视这班同乡如当年的自己。
Farah Dang在摄影展的开幕会上,哽咽说着自己在难民出生至成长的片段,说重回启德难民营旧地,使她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感恩。(图片来源﹕香港01)监察政府遣返手段 九七后重开难民服务
在难民潮后期,外国政府开始减少收容香港的越南难民,港英政府在1988年实施「甄别政策」——因越南政权和战乱逃港的定义为「难民」;因经济困难来港的则是「船民」,后者从今以后被视为非法入境,不能转送至西方国家,需要遣返越南。张太说当然很多「船民」也不愿回国,亦曾发生很冲突,「政府派警察强制捉走他们,我们就主动举手要监察警察,不可以用暴力。」
直至香港九七主权移交,港英政府终完成转送和遣返的历史任务,香港政府在千禧年后获准大约1,400名仍滞留本港的越南难民和船民,在香港合法居留。张洪秀美以为难民服务告一段落,「咦但乜原来仲有?今次是从中东和非洲来的。」她发觉这班新一批「难民」来港就睡在街头和天桥底,决定在重庆大厦开个服务中心,「𠮶度有嘢食,帮佢哋申请住宿津贴,又慢慢做起来。」
但起初面对一班不同种族、来自中东或非洲的人,张太未接触过故有点惧怕。她在处理今天香港的「难民」问题时,亦发觉九七后的香港政府并没著手改善新一批来港难民的困境,请看下集:免遣返审批漫长 寻求庇护者滞港长达13年:无法打工成寄生虫?
摄影展上周开幕,邀请入场人士捐款支援今天新一批到励行会重庆大厦中心求助的难民。(图片来源﹕香港01)
基督教励行会难民服务中心是次展出逾40张机构资料库及不同摄影师拍摄的来港难民生活照,包括1950年代的白俄罗斯人、1960年代内地逃港的难民等 :
《屋簷下的生命力》摄影展
日期:2017年10月23-28日
时间:下午 12 时至 5 时
地点:尖沙咀弥敦道 138 号圣安德烈堂
免费入场
小百科:越南难民逃港历程
首批近4,000名越南难民于1975年抵港,当时西方国家推卸责任,拒绝安置他们。港英政府于是向联合国难民署寻求资源及安置费。
后来于1976年越南统一,共产政权欲开发新经济区,人民可能被送往开荒地,加上当时粮食和医护资讯不足;后来几年又发生内战屠杀和排华,逾百万名人从越南投奔怒海,飘浮到世界各地,大部分来了香港。
1979年英国签署一项国际公约,港英政府宣布香港为「第一收容港」。
1982年港英政府实施禁闭营政策,自此以后抵港的越南人都被关入禁闭营,不得自由出入。其后出于人道理由及国际介入,部分入住开放营的难民可自由出入,甚至外出工作。
1988年港英政府实施甄别政策,只收容因政治逼害的越南难民,被安排等候转送第三国;其余将全被归类的「船民」,需要遣返越南,越南政府已协议保证他们回国后不会受到政权迫害。但很少船民自愿遣返,后来港英政府强制送他们回国。
1998年特区政府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
2000年香港最后一个于屯门望后石的越南难民中心关闭。
由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收容逾20万名滞港越南人,其中逾14万3千名难民获得外国收容,6万7千多名船民被遣返。至2005年有1,385名难民或船民获准在香港居留。
本文获《香港01》授权转载
原文连结: 摄影展记难民逃港情景 越南难民的30年同行者:他们都感激香港
原文刊登日期﹕ 2017-10-24
记者﹕ 林可欣
摄影﹕张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