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存檔為humansWeb於2018年至2022年期間所管理的真人圖書網絡的相關資料。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註冊/登入
Wefoto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註冊/登入

故事

‹ 去主題頁 ‹ 回到故事頁

張洪秀美

頁面建立日期
2018.11.05

頁面更新日期
2020.01.09

×

預約會見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請填寫有效電郵

! [聯絡電話] * 必須填寫 ! [聯絡電話] 請填寫有效聯絡電話


! [組織] * 必須填寫


! [開始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結束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開始日期及時間不能在結束日期及時間之後 ! 開始日期必須在目前日期或之後


! [預計參與人數] * 必須填寫


! [地點] * 必須填寫


你已成功提交預約會見,我們將會盡快處理您的申請。
×

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 * 必須填寫


! [網址] * 必須填寫

! [我有以下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選擇附件 更改 刪除
(最多可上傳10個附件,總附件大小不得超過100MB。)
! [出了點問題,請再試一次。]
! [附件上傳超過了最大附件數量。]
! [上傳的附件超過100MB的大小上限。]


你已成功提交你的回應/補充。

攝影展記難民逃港情景 越南難民的30年同行者:他們都感激香港

張洪秀美看着今次攝影展覽的黑白舊照就能想起20多年前的情景。她1986年開始協助在港的難民,那年,港英政府以人道理由,宣佈香港為第一收容港,接收數以十萬計的越南難民。開初她在屯門虎地的難民營,後來為難民四處奔走,安置他們到不同營區,提供足夠糧食和床位,更為他們找工作。

攝影展的相片大部分都拍賣,收益支援勵行會的難民服務。(圖片來源﹕香港01,張浩維攝)

難民等分床位及工作

「那時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有些工廠北移,本地人工資貴呀,而當時香港經濟轉型,本地製造業興起,需要大量工人,我就說我這裏有很多人可聘請。結果一車車送他們到深水埗、觀塘等地方上班,有些車衣、跟車搬運,什麼勞力都做。我就在前面reception檯替他們簽約。」張太指着自己辦公室的前台接待處說。她的辦公室今天仍是位於九龍灣的勵行會總部。當年的啟德難民營就在旁邊,逃難的人個個蹲下排隊,等候分配床位入住。

張洪秀美站在勵行會總部一幅由難民繪畫的牆前,回想自己是馬來西亞華僑,在英國生活過,也是1980年代跟丈夫移居香港,她不時問:「為什麼同是從異地來港,難民的地位和身份當年被視為較低?」(林可欣攝)

有幾個少年10來歲時視我如媽媽,叫我Mei姐,我那時27歲。

越南難民在香港等待西方國家甄別難民的資格,符合甄別標準就可轉往如英美加等國家定居。張太至今仍其中幾個家庭有聯絡。「有幾個少年10來歲時視我如媽媽,叫我Mei姐,我那時27歲。」過了20多年,張太說,這幾個少年有的在溫哥華已學有所成,有的自己做生意,個個都能獨當一面,「見到他們過上好日子,心底很高興。」

獲安置往英國 廿年後再回港定居

還有個女孩叫Farah Dang,1981年在啟德難民營出生,10歲便隨家人移民至英國過生活。「母親叫我努力讀書,一定要努力讀書。我終有了獎學金,考上了大學。」Farah說。她在英國的銀行工作了10年,結婚成家後,10年前又回到香港定居,今年已30多歲。

她這天看着當年難民營的相片,不禁哽咽說:「原來我曾在這裏生活,這裏保護和收容過我。這裏提醒我要謙卑做人過活。」Farah在啟德難民營的兒時回憶模糊,只記得一家人就與其他難民同住一個大房,各人睡到碌架床,共用廁所和廚房。她無法忘記自己的出身,回香港住這幾年,她常到街頭和天橋底,做義工關心當年從越南逃港,其後滯留香港的露宿者,視這班同鄉如當年的自己。

Farah Dang在攝影展的開幕會上,哽咽說着自己在難民出生至成長的片段,說重回啟德難民營舊地,使她對過去和現在的生活感恩。(圖片來源﹕香港01)

監察政府遣返手段 九七後重開難民服務

在難民潮後期,外國政府開始減少收容香港的越南難民,港英政府在1988年實施「甄別政策」——因越南政權和戰亂逃港的定義為「難民」;因經濟困難來港的則是「船民」,後者從今以後被視為非法入境,不能轉送至西方國家,需要遣返越南。張太說當然很多「船民」也不願回國,亦曾發生很衝突,「政府派警察強制捉走他們,我們就主動舉手要監察警察,不可以用暴力。」

直至香港九七主權移交,港英政府終完成轉送和遣返的歷史任務,香港政府在千禧年後獲准大約1,400名仍滯留本港的越南難民和船民,在香港合法居留。張洪秀美以為難民服務告一段落,「咦但乜原來仲有?今次是從中東和非洲來的。」她發覺這班新一批「難民」來港就睡在街頭和天橋底,決定在重慶大廈開個服務中心,「嗰度有嘢食,幫佢哋申請住宿津貼,又慢慢做起來。」

但起初面對一班不同種族、來自中東或非洲的人,張太未接觸過故有點懼怕。她在處理今天香港的「難民」問題時,亦發覺九七後的香港政府並沒著手改善新一批來港難民的困境,請看下集:免遣返審批漫長 尋求庇護者滯港長達13年:無法打工成寄生蟲?

攝影展上周開幕,邀請入場人士捐款支援今天新一批到勵行會重慶大廈中心求助的難民。(圖片來源﹕香港01)

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是次展出逾40張機構資料庫及不同攝影師拍攝的來港難民生活照,包括1950年代的白俄羅斯人、1960年代內地逃港的難民等 :
《屋簷下的生命力》攝影展
日期:2017年10月23-28日
時間:下午 12 時至 5 時
地點:尖沙咀彌敦道 138 號聖安德烈堂
免費入場

小百科:越南難民逃港歷程
首批近4,000名越南難民於1975年抵港,當時西方國家推卸責任,拒絕安置他們。港英政府於是向聯合國難民署尋求資源及安置費。
後來於1976年越南統一,共產政權欲開發新經濟區,人民可能被送往開荒地,加上當時糧食和醫護資訊不足;後來幾年又發生內戰屠殺和排華,逾百萬名人從越南投奔怒海,飄浮到世界各地,大部分來了香港。
1979年英國簽署一項國際公約,港英政府宣佈香港為「第一收容港」。
1982年港英政府實施禁閉營政策,自此以後抵港的越南人都被關入禁閉營,不得自由出入。其後出於人道理由及國際介入,部分入住開放營的難民可自由出入,甚至外出工作。
1988年港英政府實施甄別政策,只收容因政治逼害的越南難民,被安排等候轉送第三國;其餘將全被歸類的「船民」,需要遣返越南,越南政府已協議保證他們回國後不會受到政權迫害。但很少船民自願遣返,後來港英政府強制送他們回國。
1998年特區政府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
2000年香港最後一個於屯門望后石的越南難民中心關閉。
由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收容逾20萬名滯港越南人,其中逾14萬3千名難民獲得外國收容,6萬7千多名船民被遣返。至2005年有1,385名難民或船民獲准在香港居留。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  攝影展記難民逃港情景 越南難民的30年同行者:他們都感激香港
原文刊登日期﹕ 2017-10-24
記者﹕ 林可欣
攝影﹕張浩維

book-stor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