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络非常重视阁下的私隐权,因此制订有关保护政策,为阁下提供周全的保障。阁下使用本计划网站之各类服务均受此私隐政策声明列载的条款所规管。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资料(包括阁下之个人资料)前,请小心阅读此私隐政策声明。
阁下有义务提供本网站要求的个人资料作登记或参与活动之用,除部分可选择性填写的资料除外。
安(笔名)一直认定自己亲手杀死丈夫,据她在自传中所写:「他按着我的吩咐做一些动作,包括饮大量水,到浴室(我忘了叫他到浴室的原因)。最后,我在浴室把他浸死。我看见他的灵魂从躯体飘走,我大声恳求他不要走⋯⋯」安的第一位主诊医生谭咏康也在安的自传中如此写道:「应该是1992年尾,或者是1993年初。那天,安把自己最深爱的人杀了,亦严重地自残了身体。」
不过,据安在自传中所写,死因庭最后却裁定其丈夫死于自然,而安当年也没被律政司起诉。记者尝试接触主诊医生谭咏康,但他拒谈当年事。
剩下文字陪伴
当年发生的事,大概是安一生中最痛最不愿意回想的画面;亦因当时实在神智不清,无法清晰梳理。安和记者第一次见面时,她没有说出口,只是著记者回去看她写的自传。她喜欢写作,5年前她用了3个月时间撰写自传《心往何处安》,自资2.5万元出版,派发予不同医生、医院及学校。自传内容不止包括「弑夫」事件,更包括病发的远因如童年成长阴影、事发后在青山的日子、治疗漫长路上的药物副作用、出院廿年来的人际关系等。
「近年我记性愈来愈差,想趁自己还记得,赶紧留下纪录。」她一边写自传、一边流泪,却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亡夫。
那么渴望分享到底是为什么?书中其中一章叫「我们只是有病,不是有罪」,讲到:「看看娱乐新闻,有没有人同情蓝洁瑛和洪朝丰?人们只会拿着报纸杂志来耻笑他们,那会有一点同情心和怜悯心?」她写出自身有血有肉的经历,不只为自己疗伤,「回望半生,我自问还是感受到很多爱的。我问自己,有甚么可回馈社会,我的血医院不会要,又不能工作,那只能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能让社会消除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我写出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希望让人了解,精神病患者曾经或正在面对的折磨。」
我们之间的爱情是永恒的
头几回见面,记者问安:「你寂寞吗?」
「不,我很忙的。」
「你介意住回案发单位吗?」
「不介意,无必要煞有介事,难道你觉得重要吗?」声线却不自觉地提高。
丈夫出事已是24年前,安在青山医院住过几年,约20年前出院。青山出院时,安才30岁出头,这些年她从没有再婚想法、也未曾再交过有亲密关系的异性朋友。「当年我和丈夫聊天时说过,无论是谁先逝去,我们都会终生不嫁或不娶。我到现在还是很相信我们之间的爱情,这些年来我不觉得自己是单身。」她再次强调,当年「送走」丈夫非她所愿,她只是无法控制自己。
事隔一星期再见,她进一步吐露心声说:廿多年没「拍拖」,的确有点闷了。但她仍强调这不是「寂寞」,只是「贪玩」,想有个人陪伴。「我这个年纪若找另一半,哪有人肯只拍拖不结婚的?但我偏偏就是不想再婚。」
安不时笑说自己漂亮,的确可见当年美人胚子的影子。(图片来源﹕香港01,潘思颖摄)患病远因为童年暗影 近因为参加自信心提升课程?
安小时候曾受父亲暴力对待,被送进儿童院长大,童年过得不太愉快,所以习惯了封闭自己,「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青年求学时期她患过抑郁,当时已有向精神科求诊;但遇到丈夫后因生活愉快,本已康复,没有再食药。岂料婚后参加一个坊间的「自信心提升」课程,「各参加者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说出来,然后用一些象征式的活动去把情感释放」。也许课程对某些人有帮助,但对安而言,她忆述参与课程后自己的精神状态变得不稳定--她不知为何开始觉得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觉得自己似乎有超能力,可以阅读人心,「精神病的大门被打开了」。而于完成课程的数天后,便发生了她记忆中的「弑夫」事件。
事发后,安被送进青山医院,一开始被关在高度设防的「法医病房」(forensic ward)(俗称J房或K房,专收涉严重刑事案件的女病人)里面,渡过了一段混混噩噩、不知时日流逝的日子。「事后家人告诉我才知道,我在青山应该住了差不多3年。」她经治疗后转往其他病房、慢慢获批休假、数年后获准有条件出院。
康复之路:接受失去工作能力
1990年代末,安获准有条件出院,重投社会,但须准时吃药覆诊、定期与社工见面。刚出院时,安做过几份合约文员的工作。「我每次见工都能获聘,但到真正工作时,很多『手板眼见』功夫,我就是学极也学不会,如用影印机。」如是者,她每份工作都做不长。
约2000年,某次覆诊时医生判断她失去工作能力。这是她必须学懂的课堂,接受自己不能再工作,每月靠伤残津贴及积蓄过活。幸好她还懂打字,甚至自传也是她亲自打字写成,「但我最近又不太记得怎样打字了。」
不能工作,日子她也必须要填满。于是她开始找各式各样的课程来读,如英文、电脑、插花等,最近刚读毕一个电影电视制作证书。「其实我完全不懂剪片,但同学们好好人帮我剪埋,我只是在一旁煲剧就是了,哈哈。」
安到现在也没有工作,每晨跟宿舍舍友到附近公园跑步或游泳做运动,另外就是报读课程、探望妈妈、行街扮靓、手制皮革制品。
因所住宿舍包两餐伙食,安甚少在外吃饭。(图片来源﹕香港01,潘思颖摄)20年来的药物与自律
近年覆诊,医生建议她入住社福机构中途宿舍,以便在宿舍职员辅助下准时食药、建立人际关系、重投社会。「每月租金才不到1000元,还包早晚两餐,很划算。午餐吃个面包就是。」但短期宿舍最多通常只能住2年,安即将要搬出,「还未知道会搬去哪,到真的要走时才算吧。」
该宿舍只有36位女宿友,6个人一间房,各人轮流负责做一些舍务如煮饭、清洁等,另外间中有一些必须出席的医生讲座。宿监更负责保管她们的药物,确保她们每天分别在早上8时及晚上8时吃2次药。「我们的睡房每日早上9时许及下午1时许会锁门2次,确保我们不会赖在床上、无所事事睡一整天。」
「我是一个很乖的病人,从没有断药,定时覆诊。」住进青山医院后安被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头10年间歇有病发,送入急症室在医院过夜一、两晚又出院,幸好近10年也没有再病发。安指,早年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较严重,不时会出现流口水、反白眼等「丑态」,令部分病人不愿持续吃药,以致病情恶化。近年医学进步,副作用已大大减少,但她仍有平衡感不好、行路容易不稳等问题。另外,她间中有幻觉,但不知是否药物副作用;而幻觉亦没有影响其情绪,医生著安不用理会,她就决定一笑置之,与幻觉同行。
香港精神康复者联盟干事杨彦琳说,精神病患者需要一辈子持续食药,不能中断,否则很容易再病发。正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病一样,也是需要长期吃药以控制病情,但不表示病人不能正常生活。有准时食药覆诊的精神病患者,其实与普通人无异。
除了写书,安最近更成为「真人图书馆」义工,成为其中一本真人图书,与人分享自身经历。某晨她要跟一群社工系学生分享,前一天晚上,她紧张得半夜醒来,其后为怕「唔知醒」,竟索性彻底不眠,拖住疲倦的身躯去分享。她在康复路上,经常推动自己要面对和分享,努力加入人群;但大概因为她的自我保护机制又启动了吧,近年与她有亲密交集的人,终究只有妈妈。
她努力与人分享康复经历,纵使愈重提事件,回忆及痛苦就愈鲜活;她不舍得忘记过去,好像忘记过去等于忘掉亡夫。她说其实是希望透过分享「积福」,他日与挚爱能于异世界重聚。
镜子说
安今年52岁,开始长出白发了,爱美的她不太高兴:「我会把头发染回黑色的,看上去年轻精神多了。」安有时照镜,心里会对自己说些鼓励的说话。她笑说自己自大、但很快说服自己其实是自信的表现,「我要鼓励自己,迎接新的一天吧」。
记者曾以保护其私隐为由,建议她拍照时毋须拍摄正面;但安自觉讲得出及做得出不怕认,反建议记者应拍摄清楚她的容貌。她不时说「我觉得自己都几靓丫」、「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和勇敢」,她喜欢照镜欣赏自己,也许也是她的自愈方法。
陆伟雄大律师说,律政司会否向某人起诉谋杀或误杀,从来只视乎证据。如果证据充足、或疑凶非属合法杀人(如自卫或公职人员执行职务),不论疑凶有没有精神病病历纪录,律政司均会作出起诉。安当年之所以未获律政司起诉,可能纯粹因证据不足或属合法杀人,与她有否精神病没有关系。
本文获《香港01》授权转载
原文连结﹕精神病康复者自认曾弑夫 写书让大众了解精神病
原文刊登日期﹕2016-10-11
记者:麦佩雯
摄影: 潘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