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網絡非常重視閣下的私隱權,因此制訂有關保護政策,為閣下提供周全的保障。閣下使用本計劃網站之各類服務均受此私隱政策聲明列載的條款所規管。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資料(包括閣下之個人資料)前,請小心閱讀此私隱政策聲明。
閣下有義務提供本網站要求的個人資料作登記或參與活動之用,除部分可選擇性填寫的資料除外。
社企「傳耆」利用網絡力量推廣傳統工藝師傅的人生故事,更利用O2O營銷模式,舉行霓虹燈製作工作坊,胡師傅(左)是最初合作的師傅之一,右為「傳耆」共同創辦人及執行總監梁藹婷。(歐嘉樂攝)
關上室內燈光,在約150呎黑暗的工作室內,黃色、紫色、藍色不同形狀的霓虹燈散發著暈眩耀目光彩,自2013年屋宇署收緊監管大廈外牆招牌後,不少承載香港歷史的霓虹招牌被迫清拆,霓虹燈師傅更是買少見少。
霓虹燈師傅胡智楷在工作室內,先利用粉筆在光管上畫上記號,然後在近1000度高溫火槍上反覆燒熱,將筆直的光管一屈,再吹氣定型,每個動作乾淨利落。
愛玩火入行30年 1000度高溫火槍燒熱霓虹燈
一屈一扭,一個對稱的「A」字不消十多分鐘便展現眼前,巧妙的手藝始於17歲那年暑假,胡師傅隨從事霓虹燈裝嵌的父親回公司做暑期工,栽入時間洪流中霓虹燈最輝煌的時代,80年代霓虹燈師傅不足,暑期工時老闆便給予眾多機會,本著「覺得好得意,日日都可以玩火」,胡師傅一做便是30幾年。
霓虹燈在近1000度高溫火槍上反覆燒熱,再屈曲定型,胡師傅表示,工作最辛苦的地方之一是太熱。 (歐嘉樂攝)「日日都可以玩火」,但玩火其實亳不輕鬆,胡師傅表示,工作最辛苦的地方之一,是要抵受攝氏1000度高溫火槍,直言好熱:「當年冷氣無今日咁勁,可以吹風扇,但只吹住隻腳,因為唔可以吹到嗰火。」
全港只餘7至8位師傅 最年輕的亦40歲
霓虹燈標誌著香港最風光的年代,胡師傅憶述,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不同行業的商人有錢去訂做霓虹燈招,例如香煙廣告、酒樓、桑拿等。他表示,置於天台的霓虹燈是最大型的,例如灣仔伊利莎伯大廈天台、有近廿年歷史的Panasonic霓虹招牌,而在80年代時一個大型霓虹燈已能盛惠幾百萬元。
隨LED燈逐漸普及,胡師傅表示,相較霓虹燈最風光、全港有近20至30名師傅的歲月,現時全港只餘約7至8位師傅間中製作霓虹燈,最年輕的亦已有40歲;所製作的霓虹燈,亦由以前的大型招牌轉至小型的室內擺設。
4500枝霓虹燈點亮中銀外牆 小型裝置更難製
大型霓虹燈招牌雖然減少,但原來旺角朗豪坊天台的半圓形球體、中銀大廈外牆的燈光裝置也是由霓虹燈所製,胡師傅亦有份參與其中。然而,他直言體積較小的室內霓虹燈擺設,遠較朗豪坊等大型裝置更難製作。
他透露,朗豪坊半圓形球體及中銀外牆約4500枝的霓虹燈,大部分是直光管,毋須屈曲,直言:「放喺室內嗰啲先最頭痛,因為全部都係眼望、手摸到嘅範圍,可以睇到個缺點出嚟,要好小心去做,先可以瑕疵少啲。」
為梅艷芳製舞台燈光最深刻
做過大大小小不同的霓虹燈,胡師傅憶述最深刻的片段之一,是當年為已故巨星梅艷芳在紅館舉辦的演唱會,製作舞台燈光效果,然而作為霓虹燈師傅,只負責前期光管製作,大部分時間留於工作室內, 但因為那次有光管壞了,安裝師傅未有時間取回,胡師傅直接將製成品送至紅館,正好碰上梅艷芳進行彩排。
製作霓虹燈涉多個步驟,將霓虹燈屈曲至固定形狀後,需要進行真空處理。 (歐嘉樂攝)
霓虹燈手藝逐漸消失,但胡師傅認為一日仍有人需要,工藝亦不會失傳,而社企「傳耆」近年更利用網絡的力量重新為傳統工藝注入動力,不但透過社交平台推廣傳統工藝師傅的人生故事,更利用O2O (Online To Offline) 營銷模式,舉行港式奶茶入門班、霓虹燈製作工作坊等,讓手藝得以傳承。
與社企「傳耆」合作,胡師傅於過去一年間共舉辦了約10個工作坊,有逾百人參加。(歐嘉樂攝)
傳承的意念,來自於「傳耆」共同創辦人及執行總監梁藹婷(Joyce)的個人故事,她表示,媽媽煮飯很厲害,想保留媽媽煮飯的那個味道,直言一個小小家庭亦有想傳承的文化,放諸社會,現時租金高企、滿街淘寶貨品扼殺傳統手藝的生存空間。
因此,利用自身於數碼銷公司工作的經驗,Joyce於2016年成立社企傳耆,而胡師傅便是Joyce最初合作的師傅之一,過去一年舉辦約10個霓虹燈工作坊,每次約有12人,而現時的候補名單更有約1000人等候參加。
曾有一、兩名參加者有意再深入了解霓虹燈手藝。被問及會否收徒弟,胡師傅表示,要視乎對方誠意,因學習手藝並非一時三刻之事,至少要半年時間才能掌握。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 社企辦霓虹燈工作坊傳承手藝 師傅難忘為梅艷芳製作舞台裝置
原文刊登日期﹕2018-04-02
記者﹕ 羅卓敏
攝影﹕ 歐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