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存檔為humansWeb於2018年至2022年期間所管理的真人圖書網絡的相關資料。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註冊/登入
Wefoto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註冊/登入

故事

‹ 去主題頁 ‹ 回到故事頁

陳炳麟

頁面建立日期
2018.10.08

頁面更新日期
2020.01.09

×

預約會見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請填寫有效電郵

! [聯絡電話] * 必須填寫 ! [聯絡電話] 請填寫有效聯絡電話


! [組織] * 必須填寫


! [開始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結束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開始日期及時間不能在結束日期及時間之後 ! 開始日期必須在目前日期或之後


! [預計參與人數] * 必須填寫


! [地點] * 必須填寫


你已成功提交預約會見,我們將會盡快處理您的申請。
×

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 * 必須填寫


! [網址] * 必須填寫

! [我有以下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選擇附件 更改 刪除
(最多可上傳10個附件,總附件大小不得超過100MB。)
! [出了點問題,請再試一次。]
! [附件上傳超過了最大附件數量。]
! [上傳的附件超過100MB的大小上限。]


你已成功提交你的回應/補充。

為香港老人 做黐纏老人

陳炳麟,前聖雅各福群會企業拓展經理,入行卅多年,專注老人服務,去年中正式退休。「有件事想睇你幫唔幫到手。」訪問甫開始,記者未及發問,陳炳麟已搶先開口,原來是想我們協助宣傳最新的長者藥物管理計劃。他稱自己是退休社工,其實更像一個金牌公關。過去,他落力替社福、健康版記者找老人個案做跟進,旨在讓香港關注老人問題;今天退下來,熱誠半分未減,憑藉人脈經驗開展新服務。他強調不愛「人做佢又做」,能成功在傳媒爭取版位,帶動話題,全靠他「夠黐纏」。 

陳炳麟的「黐纏」之作,絕對不能不提香港大學的遺體捐贈計劃。 

他退休不久後,與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閒聊間,得悉當時港大解剖學系不夠遺體作教學用途,他便參與策劃捐贈計劃,並拍心口承諾:「我寫包單,5 年內夠用。」 

陳炳麟於聖雅各福群會服務30 多年,致力於長者服務。早年他到美國進修,探訪老人時看到平安鐘,便將這概念帶回香港,造福不少長者。(圖片來源﹕明報)

憑什麼這樣自信十足,他說:「其實香港人很有善心,無論賑災或是器官捐贈,都是一呼百應。不是無人捐遺體,只是無人知道而已。」後來香港電台想拍攝關於預前醫療指示的節目,找陳炳麟幫手,他反建議對方探討香港的遺體捐贈,最後攝製隊甚至飛到台灣,拍攝當地的「大體老師計劃」;他又找來名人車淑梅呼籲,甚至主動替雜誌穿針引線,專訪相關人士,一下子,捐贈遺體由無人問津變得炙手可熱。我們讚他懂得傳媒需要什麼,也能利用自己的人脈,他謙虛地說:「當然不是靠我一人之力,傳媒力量龐大,我要找你們幫手宣傳,我好黐纏!」他口中的「黐纏」是代表面皮夠厚,「我又不是為自己,又不是拿數,我做這些,自己都要出車馬費!」 

on call 24 小時諗計拓新服務 

陳炳麟大半生服務香港老人,到今天自己終於成為服務使用者,但他不甘只享用,還希望繼續為自己和其他長者出力,經常想出新點子,以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他的最新大計,是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合作的「長者藥物管理及包裝服務」計劃,「很多老人家不止一種疾病,他們分不清藥物種類,容易吃錯,藥效甚至相。我希望透過藥劑師協調,為他們包裝藥物,每月送到他們家中,方便服用。我相信能在本年內開展」。這個大計就是他訪問甫開始就急不及待向記者提及「想睇你幫唔幫到手」的那件事,他更不下五次記者,刊登他24小時on call 手機號碼:51159954,說無論是捐款、做義工,甚至是頭暈身,都歡迎各位來電。 

路難行,難行路,行路難,社會要不斷有人開拓,人的生活質素才會upgrade

記者跟他說很多退休人士都會做義工,端午節到社區中心派,或是為獨居老人打掃房子,輕輕鬆鬆,何解要辛苦自己?他以三個字來組合解釋——路、難、行,「路難行,難行路,行路難,社會要不斷有人開拓,人的生活質素才會upgrade,我在享受社會人士努力的成果,為什麼自己不成為其中一分子?做先,成唔成功我唔care」。 

確診鼻咽癌「哦」一聲面對 

長年累月服務長者,對生死,他自有一套看法。「係人都會死啦!幾有權、幾有錢,避也避不了,倒不如想想死前如何提升生活質素。」生死,他經歷過,所以他有資格談。當時正值52歲當打之年,對老人服務仍有無盡承擔,兒子正在美國求學,還未出身;陳炳麟因淚管腫脹閉塞求醫,以為只是傷風感冒,最終確診鼻咽癌。 

我當時『哦』了一聲,驚都無用,看看如何面對囉!

(圖片來源﹕明報)

「我當時『哦』了一聲,驚都無用,看看如何面對囉!」 慣見生死,沒有戲劇性的悲天憫人,陳炳麟只在電話中吩咐兒子無論如何要完成學業,不用回港,「我跟他說,我死你都唔使返來」,表面冷酷無情,但父子倆心中的翻騰,只有他們最清楚,「我兒子在電話中說無事,但我知他有哭」。電療令喉嚨灼傷,吞咽困難,太太每天給他弄好流質食物,然後回房去,陳炳麟獨自坐在飯廳慢慢吃,一邊吃,一邊流淚,太太就是忍受不了丈夫的痛,唯有躲回房去。「真的很痛,痛到喊,但我跟自己說,不吃就沒命。」 

逃出生天體會社會服務真諦 

不求死,就要求生。 

經過52 次的電療,頑疾終告投降。陳炳麟說從小至大,他對人生都有全盤計劃,幾歲結婚幾歲生仔幾時退休,「我有晒planning,不會靠仔,80 歲前的生活質素應該還可享有,但若果80 歲後,有病,可能就要拿綜援」。他笑說人生的上半場都能按部就班完成,只是想不到中途一個巨浪,差點打得他人仰馬翻,但那次的經歷,卻讓他真正體驗到社會服務的意義,「感受和身受是兩回事,我無信教,但我很感恩」。 

兩個多小時的訪問裏,陳炳麟風趣幽默,偶爾來幾句金句,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但問及對晚景、生死的看法,總覺他帶一種冷冷的淡然,甚至有點化,縱然訪問那天有一陣雨後陽光,陳炳麟總不如眾人看他那麼樂觀。「小時候想,為什麼人會死,不可以一直生存下去;但如果長生不老,到處也是人,還會有你的存在嗎?後來明白,有始就有終,秦始皇也要死,世界是大家輪來玩的。你說我化?現實就是這樣啦!」 

你說我化?現實就是這樣啦!

「那你是在消極中積極生活嗎?」記者問。陳炳麟沒有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但觀乎他每天早上從上環荷李活道的家步行到金鐘健身三小時,再努力籌備新的老人服務,不斷推廣自己的新理念,晚上仍然寫稿做聯絡工作,像他一樣,今天活出了生命的意義,何須懼怕他日的終結?與太太相處一樣黐纏陳炳麟說自己不但工作「黐纏」,跟老婆相處一樣很黐纏。「我上年歐遊兩次,是被老婆逼去的。她很怕坐飛機,但又知道我愛旅行,便替我報團,可是我又不想丟下她自己去玩,結果差點吵架呢!」 

兩公婆都緊張為對方想。「兒子長大了,有自己生活,現在她的注意力全放在我身上,想到家裏剩她一人,真的很沒義氣,所以我會推卻晚上的聚會,一定回家跟她吃飯。」 

然而,他們又不是24 小時都「糖黐豆」:「雖然我現在沒工作,但我仍是一大早就出門,做運動也好,到處逛逛也好,總之不能每分每秒也對太太,否則會發現對方很多缺點。夫妻間要保持空間,各有自由的時間。」 

 

本文獲《明報》授權轉載

原文連結﹕前社工陳炳麟退而不休為香港老人,做黐纏老人 
原文刊登日期﹕2014-05-24
記者:鍾家寶、陳詠詩 
攝影:陳淑安 

book-stor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