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網絡非常重視閣下的私隱權,因此制訂有關保護政策,為閣下提供周全的保障。閣下使用本計劃網站之各類服務均受此私隱政策聲明列載的條款所規管。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資料(包括閣下之個人資料)前,請小心閱讀此私隱政策聲明。
閣下有義務提供本網站要求的個人資料作登記或參與活動之用,除部分可選擇性填寫的資料除外。
在這個強調個人能力不足、以賞善罰惡去推動人工作和學習的社會,自我批評和指責是眾多人內心世界的常態,然而,劉劍玲在一場工作坊發現,原來「愛自己」不是陳腔濫調。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投身公民社會多年, 劍玲現時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培訓師候選人,曾帶領多場工作坊與家長、年青人、失明人士等分享溝通方法,並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非暴力溝通。劍玲認為最重要的實踐,是與自己溝通,把自己視為情人般談心。
第一次在香港的工作坊認識到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劍玲已深受吸引,熱盼着再有人分享讓她繼續學習,誰知一等就是十年,2016年才遇到非暴力溝通培訓師來港帶領工作坊。整天的經驗令人舒暢,活動設計著重讓大家學習運用同理心,去聆聽自己及別人重視的價值及需要,如此人們在表達過程中,可以安下心來,不用擔心受到評價,充份體會聆聽及接納。
劍玲在不同的課程和練習小組分享NVC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帶着這樣的切身體會,劍玲開始用不一樣的方式和自己的「傷心」談情。 在情緒受觸發時,傷心這位老朋友可以輕鬆地嚎哭兩三小時。朋友都鼓勵劍玲讓這份傷心表達出來,但在這些處境裏,卻似是哭無盡頭,眼淚發泄完了也不見得有釋懷及前行的動力。「嚎哭的時候,最常聽到的聲音是『做什麼都沒有用』、『我是沒有價值的』,不停loop,所以再哭多久,還是沒有得到真正的釋放。學習NVC後,我明白到指責自己是沒有用的,我要聽懂自己。於是嚎哭時,我會嘗試聽明白這些自責背後的意義,通常是需要支持和肯定,渴望從心底裏被接納。有時實在太受刺激,連將指責翻譯成需要的力氣都沒有時,我會想象耶穌在旁邊陪伴我,祂的光照在我身上。信仰也可以是照顧自己的方法之一,重要的是運用各種資源和方法,開始陪伴和照顧自己的旅程。」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跟自己談情,不只是傷心時用,也可用於日常大小事。有時日子如常度過,遇到開心事沒有盡情慶祝和感恩,被刺激了也沒有特別照顧自己,久而久之會變成機械人,不懂得說情緒,更不明白自己心中想什麼、介意什麼、為什麼而活。
「現在可以的話,每天我會抽少少時間和自己談心,問問自己今天發生什麼事、我有什麼感受、背後反映什麼需要,細味那些歡欣的時刻,感恩身邊扶助我的人,也感謝自己的陪伴。例如今天吃到一份很美味的甜品,除了溫飽外,同時有三五知己一起聊天,滿足陪伴和支持的需要,再在心裏細味這份溫馨。」這些事情可能很小很小,但每天抽時間回味,無形中在心裏儲存幸福的能量,幫助我們面對每日的挑戰。
當遇到沮喪的事情,劍玲也會用NVC去開解自己。「我會仔細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出那些令我痛苦的想法,再想想背後帶著什麼需要,例如被拒絕了,我心裏說我不希罕旁人的欣賞,而其實我是很渴望別人的肯定,或者那人的肯定對我來說其實很重要,只是我不願意承認。當觸碰到內心的脆弱和渴望時,特別舒暢,因為我又明白自己多一點點了。做自己的情人,好像多了一個如影隨形的朋友,隨時聆聽自己和開解自己,好滿足呀。」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除了照顧和陪伴自己外,NVC亦有助劍玲與其他人溝通,表達更多的關懷和善意。記得有一次,在家打算煮麵的時候,摸到鍋內油膩膩的,心裏升起了少許怒火;這時劍玲跟自己談心,明白到自己希望同住的姪女了解到衛生的重要,同時也想有份輕鬆,不想煮食前要「執手尾」再洗一次。於是,劍玲請姪女過來,摸一下易潔鍋,姪女立即回應她昨天已洗,不明白為何有油污,劍玲隨即與之討論,並示範一次自己洗鍋的方法。「如果我開口罵了,會令關係緊張。但這樣先平靜自己內心,持開放態度,之後明白對方的原意也想洗乾淨個鍋,最後還一起研究如何洗。由本來可能的劍拔弩張,化成親子活動,真是快樂啊。」假如每一次與家人的相處,都能夠更明白和支持對方,關係便會進入正循環,長遠累積深厚的情意,彼此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甜蜜。
劍玲與Christine到香港電台,為節目《快樂道場》錄音,推廣非暴力溝通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NVC對自己有用,那麼自己用就好了,為何劍玲有興趣成為導師去推廣NVC呢?「一開始的確沒有這個打算,我一直在等呀,期望有人在香港推廣,等了十年都等不到,但我認為香港真的很有需要,便膽粗粗試下教學和分享」。劍玲利用工餘時間努力進修,亦開始在不同的課程和練習小組分享NVC,時間分配上有點吃力,但看到學員能夠運用得到,便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例如有一位媽媽,第一堂課時眉頭深鎖,表示照顧頑皮的兒子很煩,壓力很大。到第四堂課,網上另一邊傳來笑聲,透過電腦螢幕看到這位媽媽正在和兒子玩耍,她說終於明白生小孩的意義,就是要陪他玩陪他成長,一起面對課業壓力和各種挑戰。」聽罷,劍玲感到很窩心,因為世上多了一個懂得照顧自己和陪伴小孩的媽媽。
撰文:楊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