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存檔為humansWeb於2018年至2022年期間所管理的真人圖書網絡的相關資料。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註冊/登入
Wefoto
聯絡我們 捐款支持 註冊/登入

故事

‹ 去主題頁 ‹ 回到故事頁

龍家豪

頁面建立日期
2019.10.23

頁面更新日期
2023.12.03

×

預約會見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 必須填寫 ! [電郵地址] 請填寫有效電郵

! [聯絡電話] * 必須填寫 ! [聯絡電話] 請填寫有效聯絡電話


! [組織] * 必須填寫


! [開始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結束會見日期及時間] * 必須填寫
! 開始日期及時間不能在結束日期及時間之後 ! 開始日期必須在目前日期或之後


! [預計參與人數] * 必須填寫


! [地點] * 必須填寫


你已成功提交預約會見,我們將會盡快處理您的申請。
×

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 [姓名] * 必須填寫


! [電郵] * 必須填寫


! [網址] * 必須填寫

! [我有以下回應/補充] * 必須填寫

選擇附件 更改 刪除
(最多可上傳10個附件,總附件大小不得超過100MB。)
! [出了點問題,請再試一次。]
! [附件上傳超過了最大附件數量。]
! [上傳的附件超過100MB的大小上限。]


你已成功提交你的回應/補充。

香港有條粵中龍在尋根

Adobe Flash Player Loading ...

香港有一個粵中龍家族

 

「我來自香港北面嘅家族,來自粵中嘅龍氏,來自北京再上面嘅家族,都好遠,後來因為戰亂,大部份就遷徙落咗南方(香港)定居,一路發展幾百年,黎到我呢一代,我屋企人黎咗香港,咁我好自然就黎咗香港。但我爸爸媽媽都唔係香港出世,係喺內地嘅一啲地方,主要都係廣東省。」 

最令人好奇的是這本書 — 粵中龍氏族譜,更是在於手持著這本族譜的是一個剛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對於家族動向也是十分熟悉。「當初係清遠個條村,委託咗人去修定﹑打印﹑編輯,紀錄咗以前宋代(嘅人)點樣係鉅鹿遷徙落黎南方,落咗黎清遠後其實幾百年都係個度架啦。去到近代,覺得有應該有返本族譜。真跡個本,即係用毛筆寫個本就一直都有,但相片呢本係修訂版,由2000年開始,為咗可以俾多啲唔同嘅人保留住,到05, 06年就開始問世啦。」原來族譜製作背後是醞含著對現世改變的擔憂,「世代變啦,好多都唔再係同姓嘅同一條村,可以各地生活,為咗去組合返各散東西嘅人,有本族譜就可以寫返個名上去啦,亦都代表咗可以尋根啦。」家豪認為族譜對他而言很重要,因為現代和後代的人都可追溯自己來自哪兒,他又觀察到家庭觀念在現代化下似乎變輕,一本族譜就是一條保持彼此血緣關係的橋樑,令家族關係的情感得以保留或延續。他又將整個族群比喻為一棵大樹,縱然他和家人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分支,他十分珍惜每次回到家鄉與其他親人聯繫的機會。 

族譜,讓親情保存溫度

族譜多為家族中每房的長子保管,細問之下,原來家豪爸爸是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不是長子嫡孫,理應不會保存族譜,但親人因年紀漸長而又想在適時繼續承傳下去,所以家豪便有機會翻閱族譜。因緣際會參加了「相說哪邦人」一個研究活動,家豪再次翻看這本族譜 。對於家豪,族譜是怎樣的一回事,帶給他怎樣的體會? 「第一下會覺得好奇啦,我本身自己就無宗教嘅,都幾想去探索下我到底係邊度黎嘅,點樣造就宜家嘅我,睇返原來由廣東遷徙個代計起都隔咗十幾代架啦,會感覺上原來自己唔係孤獨,(龍氏)都唔係剩係得我呢家人,仲有屋企人係唔同地方,或者係廣東嘅某一個地方,即使可能未見過,都會覺得好溫暖。」他又認為這是實實在在地紀錄了自己的由來。「愈來愈少有人會對自己血脈好奇,而傳統文化有不斷倒退的情況下,仍然保留到族譜是一件好事。」家豪小時候曾被同學說過他的姓氏很奇怪,他曾感到不是味兒。然而,長大後,這姓氏卻讓他引以為傲。因為「龍」氏除了罕有,他更看重的是背後那段源遠流長的血緣關係,讓自己的「根」有跡可尋。他補充,如果從出世到現在,一直都未曾認識或追溯自己的根源,或者家人不再提及家族背景,不提以前,也許他對「龍民族」或者中國人的認同感會較比上一代少,當意識上與中國的連繫就只剩下這姓氏,一切的緣便熄滅了。 

祠堂,念念不忘的從前

這本族譜盛載著代代親情,原來家豪也不時回到家鄉清遠的祠堂,除了探望不同分支的親人,更重要的是在祠堂對祖先繁衍後代表達感恩。現代年輕人回祠堂「買少見少」,家豪被問到有否察覺自己與同輩的不同?「我可能會多佢地少少家庭觀念比較重,探索屋企背景嘅興趣多少少,同埋同細個嘅生活習慣有關,會規律每年或隔年返一次,都會增加我自己嘅家庭觀念,仲有就係文化會有唔同,因為屋企人都較年長,佢地會較貼近傳統,成日都會講『以前』,令我都會成日講『以前』。」 

該如何說清何謂「鄉下」? 

他回想起小時候回鄉總是花上不少時間,甚至在上學時間也須早退。「隔離同學仔會好好奇問,去邊呀,我會答我返鄉下呀,佢地就會問,下,鄉下邊度呀? 因為個陣唔係好熟悉,就會答,我屋企嘅鄉下啦。佢地會好好奇,到底咩係『鄉下』。」家豪表面說笑,但難掩慨嘆,他感到可惜但又同時理解他們的疑惑,「好少年輕香港人會再返去,甚至唔知乜嘢係鄉下,新一代可能更會直接將鄉下同大陸畫上等號,覺得唔返也罷。」到底甚麼是鄉下? 這對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家豪來說是份外難形容的概念,這為一路成長的他帶來不少反思,到底應該如何向身邊人介紹甚麼是鄉下,他又說有些年長的人會說回鄉是「返老家」,但對年輕一代來說「返屋企」就是可能自己在香港居住的地方,發現原來時代變遷令人人對家鄉的定義也不同。雖然現在的他只是分支中的其中一片葉,然而,在他言詞中,盼望將整個粵中龍氏傳承的力量卻不小,猜想這個是因著對傳統文化有濃烈求知慾而釀成的獨特氣質。家豪認為他有責任讓傳統傳承,同時亦相信這是時代給予他的挑戰。「某程度上,中西文化嘅唔同,個人主義嘅興起,都會比較愈來愈少人重視傳統,我會諗將來我要組織家庭嘅時候,我要點樣同時去保留我認為重要嘅文化呢,就係呢個挑戰。」 

盼望傳統事物在多元環境中仍能分庭抗禮

說到觀察到傳統文化有倒退趨勢,他亦理解香港始終由不同文化互相影響,當世界潮流趨向國際化的時候,一些傳統習俗,或富有傳統色彩的事物無可避免地漸漸被取替,甚至被遺忘。  即使如此,家豪的日常生活仍然持守著一些保留傳統文化的習慣,例如不時與家人光顧舊式茶樓,練習正宗筷子用法。或者這些在旁人聽上去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每件事的成就都離不開對小事的執著。「因為呢啲都係香港特色,始終香港就係乜文化都有嘅一個地方,如果連呢啲習慣都無埋嘅話,香港文化就會側重西化,如果保留傳統事物,總算可以同其他文化分庭抗禮。」對於自己依然持守這些傳統,家豪認為這是在香港多元文化環境保留傳統特色出一分力。 

對於身份的定義,沒有既定答案

被問到提及那麼多地方國界文化,他會如何介紹自己是從何來,自己的國族身份是甚麼,家豪簡單的說:「一般人問我,我會答香港人,因為我係香港出世香港生活香港定居,但如果佢問我,你祖籍係邊,我就會答係粵中龍氏。」但他同時又認為自己同時擁有多個民族稱呼,除了「龍民族」﹑「香港人」和「中國人」,其中更特別提到「歷史人」。不乏學者研究及定義何謂「民族身份」,但事實上這一詞或許可以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和定義。而家豪他最引以為豪的是「歷史人」這個身份。「有同學叫過我做『歷史人』,可能因為講嘢成日都會引經據典。」小時候常常在鄉下從長輩口中聽過不少關於中國戰爭的往事,或是香港殖民地背景的資料,這一點一滴令他開始從紀錄片,網站及歷史書翻查更多相關資料的習慣。「想知道世界發生緊咩事,世界另一邊有著咩歷史,同宜家香港甚至大陸有無相似之處,依家見到嘅呢一面係點樣累積而成,想全面啲去了解一樣嘢。」 

家豪成長中夾雜著不少內地的元素,同時眼看中港矛盾因文化差異持續升溫,會否為他帶來挑戰或不方便? 「因為宜家香港嘅氣候會令自己有多咗顧慮,同岩岩識嘅人未必會講得深入,但同自己嘅朋友都會講多啲,其實都願意講返自己嘅根,但可能熟啲先講。」家豪稱呼自己為香港人,但在家豪眼中的香港人是要具備甚麼條件? 「係香港住,願意去承擔香港人呢個名,都係香港人。至於語言﹑信念﹑價值,未必一定要全部一致先叫做香港人,香港本身都係由幾個家族組成,圍頭話,客家話,都唔係同一個語言啦,香港嘅優勢係包含好多多元嘅嘢,例如方言,亦都可以有外地黎嘅語言啦,至於價值觀要睇返本身受緊咩環境或者教育影響,每個人有唔同嘅價值都好合理。我對於家庭背景要尋根究底,但朋友唔係咁認為,咁樣唔代表佢地就唔係香港人。」 

有光有暗,才是完整的夜景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於斯,長於斯,自然希望這土地能保留自己心中最愛的面貌。家豪擔心香港文化會被「溝淡」,再也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跨文化生活。其中一張家豪分享的照片是他在飛機上拍攝的香港風景,「正如香港夜景唔只係「萬家燈火」四字可以概括,驟眼望上去無疑係好美麗,但我覺得有多一重意義:『暗』係香港舊有留存嘅特色逐漸被吞噬; 『光』是香港不同的部份仍有不少燈光璀燦照亮著,我慶幸香港仍有佢自己嘅獨特性。」對於前景,他認為「自己喜愛跨文化中的混雜,唔會掩蓋他者,慢慢變得單一,呢個平衡嘅狀態係最理想。」這是他對於未來香港的期盼。  

 

 

 

 

撰文:劉藹玲
攝影﹕Caleb Fung﹑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book-stor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