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络非常重视阁下的私隐权,因此制订有关保护政策,为阁下提供周全的保障。阁下使用本计划网站之各类服务均受此私隐政策声明列载的条款所规管。在使用或提供任何资料(包括阁下之个人资料)前,请小心阅读此私隐政策声明。
阁下有义务提供本网站要求的个人资料作登记或参与活动之用,除部分可选择性填写的资料除外。
(编按:记者于整理阿星与妈妈的访问后,以阿星第一身书写。)
在这个小园圃里,有我跟园艺导师学习栽种的南瓜、通菜、菜芯、秋葵;看著它们一棵棵长大,收成时到旁边的市集卖出,或收割回家让妈妈「加𩠌」煮饭,我就很满足。其实我多少志不在这些瓜瓜菜菜,而是这几个月,终于有人认同我的能力。
在学时缺兴趣发展 对职训课程感乏味
廿几岁人,从来无人告诉我的潜能为何,包括我也不自知。在特殊学校10多年的学习光阴里,我只记得数学科好难、同学会欺负嘲弄我。中学毕业后,我升读非牟利机构为特殊学生开办的职训课程,学洗车、整面包和包装等简单工作技能,只想有主流公司聘请。
我对数字不敏感,学整面包时,经常量错面包和砂糖的份量;如果做水吧侍应,负责冲奶茶咖啡柠水,估计也会冲错成份,所以注定吃不了饮食业这行饭。其他工作如洗车、礼品包装,我又觉得沉闷,上课时已提不起劲,以后更没动力上班。
被责难「无鬼用」 情绪失控打爆玻璃即炒
妈妈只想我在主流公司安稳有份工。我的第一份工,是外判清洁工,负责坐著工具车,在机场禁区出入洗厕所。当时我22岁,已能自理生活,每朝五时起床,自己乘首班巴士去赤𫚭角机场上早班,坚持了一年多,并不困难。
我自问尽心尽力工作,但有时工友检查时,仍嫌我把厕所洗得不干净,经常毫不留情责备我,我听到内心很害怕。有天一个工友阿姐又再骂我,内容大概骂我是废物呀、无鬼用等等更难听的说话。我当刻感觉自尊心尽失,很难受很愤怒,情绪失控之下,伸拳打往工具车。砰一声车头玻璃立即碎裂,同事吓得马上召主管过来;主管致电妈妈快来接走我。
玻璃碎满地,我被即时解雇,后果还有很多。之后我脑海常听见指骂的声音,包括中学被同学欺负的嘲笑声,妈妈带我看精神科,证实患上幻听,要服药控制情况。我那次自知犯错了,不应伸拳表达情绪,但我至今仍想不通何以工友姐姐要恶言相向。如果我们能好好沟通,我还是听教勤奋,希望做到工作要求的。
庇护工场没劳工保障 家长:用最低成本安置智障人士
很多能力稍高的特殊人士,像我一样想被接纳,不愿走进庇护工场「避世」。妈妈亦一直视此为我的最后出路。
我们从特殊学校毕业后,可以像我往职训学院,或申请加入庇护工场,但后者需要轮候多年。我有些同学最少等了一两年才获安排入职。进了工场,听说环境亦并不好做。在这个异于主流的工作场所,智障工友没有强积金,没有最低工资,辛劳一天日薪仅24至30多元,食饭搭车也不够钱,遑论自力更生。
庇护工场就像个温室,把我们与外界隔开,有家长曾批评,政府只用最低成本安置我们,没视我们为劳动力一部分。他们参观过庇护工场,看著20岁到50岁的智障人士都排排坐在同一条生产线,好像望见一个个预知的人生──一旦进了庇护工场,就安于工场一辈子,直至老去。
只被安排基层工作 特殊人士有何另类工种?
若我们不甘安于庇护工场,走到主流职场,结果就像我第二三四次求职,被雇主认定特殊人士个个能力差逊,只安排我们清洁、洗碗、抹车等基层工作;而遇到有耐性的上司和同事,更是万幸。
失业求职期间,妈妈带我加入唐氏综合症协会,找社工转介工作。不久有个花店老板来招聘对花艺有兴趣的特殊人士,更训练他们插花技巧。我在门口窥望觉得有趣,举手想加入,今年一月就转行当「花艺见习生」。职衔是虚名,最重要是,我终于感觉自己有存在价值。
忆难堪旧事欲逃避上班 老板耐心劝服
像我们这班智障人士,成长至工作来来回回经历多次挫败,其实没甚自信。当我回忆自己难堪的工作片段,无法说出纾解,便模仿别人骂我时的语气和脏话发泄出来。有时则伤心想逃避见人,以前会逃学,现在有时会旷工,跑去海滨看海。
一般老板面对这样不负责任的员工,理应很生气,但我的老板却每次很婉转跟我说,「星仔,冇咗你唔得㖞,啲花冇人送,快啲返嚟开工啦」,我就自动自觉回到岗位。
踏进高级酒店当花王 换来自我肯定
也许我的创意和花艺设计还未到位,但这几个月来,我学懂送花到商厦,放胆跟陌生人对答问路,少了担心自己说错或做错什么。老板见我有潜质,近月聘了导师教我们城市耕种、打理园艺,今个月便代表花店,去高级酒店当花王,每周五去剪剪草、浇浇花,时薪68元,总高于庇护工场和清洁工吧。
园艺工作也很考工夫的,判断哪片烂叶要剪、怎样剪,还有施肥护苗的技巧。大热天时蹲在园圃工作,我不觉辛苦,反而每天也很期待上班,不收工资也想上班。老板赞许我勤快,我除了想得到肯定,更想把赚得的钱,请爸妈和妹妹去日本旅行。
我知道并非每个智障人士能如我幸运,遇到感兴趣的工作、有个包容体谅的老板。妈妈觉得,这关乎政府如何教育大众,看待我们这批有基本工作能力的「特殊」成年人,如果想我们融入主流,大概需要更多措施和雇主伸手聘请吧。
教育局回复指,当局一直有为特殊学校提供资源和支援,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服务需要,由学校和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为学生作生涯规划和离校安排。局方数字显示(见图表),能力较高的特殊学生较多选择继续升学、接受职业训练或就业;而能力较弱如中度或严重智障的离校生,家长多会为他们申请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暨宿舍、展能中心、庇护工场或严重弱智人士宿舍等成人服务。
本文获《香港01》授权转载
原文刊登日期:2018-10-07
记者:林可欣
摄影:高仲明